文/吴熙雨
余姚有圣,其名守仁,真三特立,梦驰神往。甲辰仲春新月,余温州开会,思余姚为三真不朽圣人王阳明之故居,便待会议结束即携夫人乘高铁奔赴宁波,转乘高铁勿勿来到余姚古镇。古镇余姚,先贤辈出。自虞舜始,便有“舜耕历山”“禹藏秘图”之说。春秋为越,战国让吴,终归楚地。承虞舜遗风,汇文化交融,聚东晋雅士,弘姚江学风。
阳明故居对面便是阳明公园,公园虽小,却精巧雅致,景色秀美,更是人杰地灵,藏龙卧虎。但见山坡翠蔓,小潭涓涓;全石为底,参差披拂;亭台桥榭,点缀其间;路转溪流,和风飘歌;晨练漫步,怡然自得。跨小桥,陟石阶,登小亭,凭远眺,龙泉山脉,灵秀俊美,顿觉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。眼现王公儿时戏闹玩耍,晚年书院讲学,不觉一番感慨,几分惆怅。
移步阳明故居,但见斗拱门楼高䇯,正面“新建伯”三字耀眼,背面 “国柱”两大字恢弘,下写“弘治己未科进士王守仁”。 广场正中守仁先生的塑像,威严伫立。故居左右对称,主次分明,结构严谨,整体端庄素雅,气势恢宏。中堂庄重肃穆,正立文成公王守仁先生画像,左右楹联为大篆 “溯姚江一派斯为正印,集心学大成共仰宗师”,匾额为甲骨文“吾心光明”四个大字。中堂正门楹联为小篆:“直节丰功铭后世,良知理学纪先生。”两边立柱楹联为行书:“兴教育人千秋师表,经文纬武百代楷模”,中间匾额四个隶书大字“真三不朽”。 “真三不朽”谓集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于一身之人,据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人,一曰孔子,半指曾国藩,而另一位则是真三绝顶的王阳明先生了。
左右跨院为“知”的介绍。西跨院展示的是王阳明先生编写的家书《示宪儿》,即教子三字经。东跨院是饱读诗书,世称“竹轩先生”的王阳明祖父,当朝状元王阳明父亲,以及童年时期王阳明住的房间。另有私墪、书画室及书房,书香之气不言而喻。
其后的主体建筑,简约而雅致、雄伟且恢弘的瑞云楼是“行”的展示,陈列的是王阳明的主要生平事迹。此楼有先人瑞云送子传说,也是王阳明先生的诞生地。展厅有王公儿时寝食皆废,沉迷象棋,而后发奋读书的故事;有私塾上对答:“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”,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的豪言壮语。这圣贤之人便他后来论述的“为天地立心、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。 有介绍王阳明二十岁乡试即中举,但科举屡试不中,别人为之惋惜,而他却笑道:“你们以不登第为耻,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。”的宽广胸怀。我们记住了先生,但真的不记得考中状元的先生之父。现在,还有多少学子夜以继日的苦读不是为了金榜提名啊!久久注视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这四句话,似乎有所感悟。如何显现被掩饰的本体,如何去除束缚人性的枷锁,激发内心之潜能,从而创造出不可超越的奇迹,先生做到了!此时除了敬仰,再就是越发想回去深读其《传习录》了。
后院展厅是介绍先生的众多知名弟子、当时各地建的书院,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。先生品德之高尚,思想之伟大,影响之深远,后世之人难以企及。只可惜我们没能见到其后人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,先生设立的众多书院都已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或是旅游景点,传播心学的众多弟子们也都已作古。就连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都感慨:“名世于今五百年,诸公碌碌皆余子。”是阳明路断了龙泉山的龙脉?还是什么其它的原因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王阳明先生在官场腐败,宦官横行的黑暗年代,能独善其身,真三特立,功勋卓著,兴教立说,实为千年不遇之圣人。
离开阳明先生的故居,趁着返程高铁开车还有一段时间,顺便到余姚博物馆转转。有人说我每去一地必拜访当地的博物馆,是真有文化还是装着有文化呀?其实这些已不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要有自知知明,知道自己缺什么和想要什么,行万里路想看什么,也许这就是王阳明先生所倡导的“知行合一”吧。不断地寻找、发现和追逐那内心的“良知”,让内心回归本体,是否这就是先生所倡导的人生所要追求之终极目标呢。
(编辑:老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