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故乡的土地上,省身堂与折桂堂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。省身堂同样出自吴熙全之手,比折桂堂早十年建成,在时光的长河中,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
省身堂最引人注目的,当属中堂前方屋檐下柱子上的“雀替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牛腿”。这牛腿上雕刻的狮子图案,是省身堂的独特标志。狮子在传统文化里地位尊崇,以东为尊,所以省身堂牛腿上的狮子东大西小。东边的雄狮威武不凡,脚下踩着一个球,寓意镇威避邪;西边的雌狮表情温和,温柔地抱着一头小狮子,象征着子孙后代绵延不断。这些雕刻栩栩如生,每一处线条、每一个神态都充满动感,让人不得不佩服当年工匠的精湛技艺。在特殊的文革时期,柱头狮子面临被破坏的危险,当地老百姓用黄泥涂抹遮盖的巧妙办法,让这些珍贵的雕刻得以保存,这份对文化遗产的守护,令人动容。


2012年10月,作为游子的我回到家乡,参观了省身堂。当时正巧碰上一场白事,院堂内摆满了花圈,一场庄重的悼念活动正在进行。到了正午,院堂里坐满了宾客,宴席整齐摆放,主人家借此答谢前来参加悼念活动的亲友。对于长期在外的我来说,这是第一次在家乡看到这样的场面,内心满是惊奇与感慨,感受到了家乡独特的人情世故和传统习俗。

如今,岁月流转,省身堂里只住着1948年出生的吴才玉一户人家。他的父亲吴焕龙已经去世26年,但他依然坚守在这个充满回忆的宅院。吴才玉的妻子徐仙女,1949年出生,常常在门口摆个小摊,售卖家乡的土特产,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特产,是家乡味道的一种延续。他们50岁的儿子吴小凯和女儿吴菊花住在村里,会经常来看望他们,一家人的亲情,为这座古老的宅院增添了不少温暖。作为村里的一员,我和他们渐渐熟悉起来,每次路过宅院,总会和老人家聊聊家常,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,感受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。

随着村里打造艺术乡村的步伐加快,省身堂的大部分房间被腾出来,改造成了书法和摄影展览馆。这一转变,让省身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,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交融。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来到这里,欣赏书法和摄影作品的同时,也了解了省身堂的历史文化。然而,在这一过程中,乡村百姓原本的生活渐渐淡去。人们陆续搬出,住进了新建的房屋,曾经热闹的宅院变得安静许多。那些在院子里嬉戏玩耍的孩童、围坐一起谈天说地的村民,都成了过去式。

省身堂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,见证了家族的兴衰、时代的变迁。它目睹过过去生活的烟火气,也经历着如今的转变。或许在未来,省身堂还会继续见证更多的变化,但它所承载的记忆,永远不会消失。那些关于亲情、关于传统、关于家乡的回忆,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,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发珍贵。
(图文/吴为)